滿山紅柿的劇情簡介· · · · · ·
繼賈樟柯之後,「先鋒光芒第二回:華語十人展」30日迎來第二位導演:彭小蓮。 這次先鋒光芒向廣州觀眾推介的是彭的「上海三部曲」:《假裝沒感覺》、《上海倫巴》和《美麗上海》。 其實在彭小蓮的履歷上,赫然也有紀錄片的創作歷史,包括《滿山紅柿》 。這部90分鐘的彩色紀錄片是2001年日本十佳紀錄片,然而它更大的意義在於,它是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的遺作,由彭小蓮受小山遺孀邀請幫助完成。 這個拍攝計劃是彭小蓮在九六年突然接到的——她的故交、小川紳介的遺孀指定邀請。 小川歷八年時間尋找消失中的村落,拍攝《牧野村千年物語》(1986)期間搜羅了柿子的故事,剪好四小時長的毛片後因病擱置下來。 《滿山紅柿》是在小川導演未完成的《牧野物語·紅柿編》的未公開素材的基礎上,由彭小蓮追加進行了一部分攝影工作,並剪輯出片。小川導演所表達的對於鄉土世界的眷戀,對現代化的反思,同樣由彭小蓮繼承完成。 銀幕上,農家院子的走廊下一排排晾曬著柿餅。鏡頭一轉,是柿子樹枝頭掛著的俗稱「守護柿」的兩三個柿子的畫面,冬間附近的藏王山系中的群山則作了背景。「GAMOSU」的音樂聲中,小川紳介的旁白靜靜流動:「日本的這種『村落』,已經在極其自然的消逝中了;我們關註到了又如何呢,它也在我們的惋嘆中,匆匆地消逝著。」 該片的結尾,鏡頭中出現了這部片子製作過程的十幾年中、已經過世的參與者們的容顏,當然也包括小川紳介導演。《滿山紅柿》最後以大鼓「咚」地一聲敲擊結束,仿佛世界突然陷入靜寂。 《滿山紅柿》主要製作者: 小川紳介(OGAWA Shinsuke 1936-92) 1960-64、在巖波映畫製作所工作。1966獨立製作了「青年之海-四個通信教育生」、成為他的記錄片處女作。1967手創小川製作室,1968-77年和工作室的夥伴們一起住進「成田機場建設反對派」的村子裏,和他們共同生活了8年,並製作出了「三裏塚系列」共計7部作品,充滿強烈的社會抗爭色彩。 70年代後半期,為了了解日本農民的生活以及農村發展概況,小川特別將工作室轉移到山形縣上山市的牧野,隨著當地農民一起稻耕,拍出了《日本國古屋敷村》和《雕刻千年的日晷——牧野村物語》(「1000年刻みの日時計-牧野村物語」)兩部作品。 1988-89他著手參與準備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,特別是為了亞洲單元的建立而四方奔走。 1989年在第一屆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,他的呼籲文章《聲援、互助,讓導演由山形誕生!》(皆で応援、助けあい、作家をここから生み出そう)作為「亞洲宣言」而被采納。 田村正毅(TAMURA Masaki 1939-) 攝影師。 從巖波時代就成為小川的親密盟友,在1968年的《日本解放戰線——三裏塚》一片(「日本解放戦線·三裏塚」)後,就成為小川的主要禦用攝影師,一直到《雕刻千年的日晷——牧野村物語》(1986)為止,和小川共同戰鬥多年。同時在其他電影製作中也非常活躍,從柳町光男到青山真治,有很多優秀的作品。小川對他鏡頭語言的評價是:「具有通過長時間凝視某處風土而來的黏著力;不受劇本局限、對鏡頭人物的魅力保有敏感反應。」 彭小蓮(Peng Xiaolian 1953-) 1953年6月出生,湖南茶陵人,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,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傑出女導演。 彭小蓮的作品大多以女性為主人公,她註重於女性在新時期個性的釋放的表達,特別是能細膩入微地傳達女性的內心情感變化,又能觸及到與此相關的社會根源性問題。 1998年,彭小蓮執導了影片《上海紀事》。該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上海解放這一重要歷史轉折時期,描寫了中國共產黨在接管特大都市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。獲得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。 林忠良(Jong Lin 1958-) 臺灣人,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科,國際知名的攝影師。與彭小蓮共同完成《滿山紅柿》的後期拍攝。其鏡頭語言具有豐富的質感和色彩感覺。